文化行旅
All
  • All
  • 文化行旅
  • 礦山故事
  • 人文記憶
  • 金瓜石
  • 九份
  • 水湳洞

九份——老街知性之旅

九份與金瓜石的礦脈不同,九份一再分叉的礦脈不適合像金瓜石那樣大規模的機具開採,反而是要靠著礦工們沿著分支的細脈,低伏著身體將金礦的原石挖出,樣樣依靠人力,且此地的礦工可因「三級包工法」受惠,使得九份人聲鼎沸。

九份|礦山故事

九份:坑道傳說

來到九份,穿過熱鬧的豎崎路與基山街,跟著下山的石階小路隨意亂走,十之八九最後都會接到輕便路,有天發現了一個小小的空地,空地內還有一個被圍住的坑洞口,上方有著斑駁的字跡,寫著——「五番坑」,拿起手機定位,對照一下google地圖,原來這裡是「五番坑紀念公園」。

九份|礦山故事

九份房屋拾遺

九份的地下有河流、地下水、還有採金挖出來的一百多個坑洞,地下就算不被掏空也要看基隆山的大石頭穩不穩,不穩的石頭無法打地基,房子就不能蓋太高。許多樑柱都是直接砌立在地上,而那些因為挖礦坑從地底掏出來的石頭,就被拿來蓋屋子,所以這裡曾經有許多的石頭屋。

九份|礦山故事

九份磅坑,夜之旅

除了茶坊,九份的店大多八點前收工打烊,垃圾車播放著「少女的祈禱」遠離之後,喧囂的基山街歸於平靜,剩下「燈紅茶綠」的豎崎路茶坊,此時,我們跟著礦工之子曾建文的夜遊才要開始。

九份|礦山故事
latest

在九份,延續理念的人

時間退回到阿公過世的那一年,在靈堂前,阿公的離去,讓家族的人又重新凝聚了起來,長輩們討論起博物館的未來,曾譯嫻的腦海裡卻跳出一段畫面:那是她高中時與阿公在博物館頂樓泡茶的場景,那時的頂樓還沒加蓋,還有明敞的視野,一半山景,一半海景,兩人讚嘆著能夠住在九份真好時,阿公突然和她說:「妳以後讀完冊,愛欸記返來把這間博物館留下去……」十七歲的曾譯嫻當時根本沒把阿公的話放在心上,但這段話卻在守靈的夜晚,鮮明地出現在她的眼前,好像那是一個阿公與孫女之間的秘密約定。

九份|礦山故事
latest

在九份,拼貼風景的人

訪談的場地正位於「輕便路」末段,遠離人聲鼎沸的老街,還能眺望到海面上的基隆嶼,是過去胡老師的工作室,最近剛有民宿與餐飲業者前來洽談,打算將這裡打造成一個結合藝術、餐飲、休憩的複合空間。胡達華對於有理念的年輕人非常信任,改建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什麼意見,只保留了一坪見方的舊有工作室空間,裡面放置一張工作桌,便足夠他一槌一釘地拼貼出九份的美好。長年從事五金貿易的他,一直到現在,都還不曾真正「退休」,也許,對他來說,「退休」是一種心態,面對人生的每分每秒,他都希望一切如釘,認真、用力地釘下每一刻,才能成就一幅美麗的圖畫。

九份|礦山故事
latest

在九份,搶救記憶的人

賴志賢,九份鄉土館的主人,從小在九份長大,對老物有一份迷戀,認為每一個物件都藏著一個獨特的故事,而每一個獨特的故事都可以投射出一個已然消逝的時代。他先是從石頭撿起,從溪邊撿到海邊,從台灣頭找到台灣尾,偶爾遇見家鄉的文物,那種感覺就像他鄉遇故人,心情特別興奮。收藏過程中則常有一些文物已然殘缺或破損,進而必須試著嘗試修復,修復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法,便跨越了那條界線,成為某種「創作」。漫長的「撿物史」裡,賴志賢從撿拾者成為收藏者,收藏者成為修復者,那天,我們遇見他時,他則是一位創作者。

九份|礦山故事
latest

在九份,等待光影的人

曾在基隆念書的PACO對於九份並不陌生,年輕時也曾騎車上山夜遊,但青春正如同夜色中疾駛的摩托車,呼嘯而過,未曾留意夜色與夜色中的風景。2011年3月的某一個早晨,PACO來到九份,約莫七點,日光尚未全然醒轉,光與影都還在尋找各自的位置,溫差轉動,雲霧一波波地從海上湧起,像是從海底深處延伸而來的浪,漸漸地從遠方淹沒而來,那態勢絕非侵略,而是一種保護,好像要保留住這座曾經繁盛一時的黃金之城的榮光。正是這個景色,讓PACO決定留在這座面海的山城。

九份|礦山故事
latest

在九份,談論因果的人

和所有同世代的九份人類似,廖建芳從13歲就離開九份討生活了,從學徒做起,腳踏車、機車都學過,最後落腳營造業,趕上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,19歲就前往中國發展,堪稱最年輕的師傅,傳授當地人「台灣經驗」。38歲時,為了陪伴雙親,也希望能夠多花些時間陪自己的孩子成長,廖建芳毅然決然回到九份,和父親一起經營這間茶館,甚至傳承了父親對於命理的研究,從一位門外漢,搖身一變成為一位能夠談因論果的命理師。

九份|礦山故事
latest

在九份,追尋夢想的人

當傳統定義下的九份年輕人都選擇在外地落地生根,卻有另外一群年輕人選擇在此地生活,追尋自己與九份的未來,林子軒便是其中之一。現年24歲的他,19歲時就奪得素有「咖啡拉花世界盃」之稱的”Coffee Fest World Latte Art Tokyo”冠軍,來自單親家庭,沒有顯赫的家世或學歷,憑著自己對於咖啡的熱情,加上將近十年的苦練,古人是「十年磨一劍」,他則是「十年泡一杯」。

九份|礦山故事

山口洋子奶奶與時雨中學

來自日本的畠中明男爺爺以及山口洋子奶奶,重返金瓜石尋找他們小時候在臺生活的記憶,雖然礦山的景色有些變化,但能再次走在聚落中,看著老照片裡的金瓜石笑談著回憶,他們都覺得很滿足。

九份|金瓜石|礦山故事

拜訪九份「金礦博物館」

基山街輕便路有一個通往「九份金礦博物館」的標誌,循著路往前走,前方有一個獨立的民宅,民宅上貼著「九份金礦博物館」,這是礦工曾水池先生的遺產。

九份|礦山故事

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22450 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金光路8號 TEL (02) 2496 2800 FAX (02) 2496 2820

© 2017 水金九文化行旅 Travel and Explore in mining stories All Rights Reserved. Site by Oni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