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份與金瓜石的礦脈不同,九份一再分叉的礦脈不適合像金瓜石那樣大規模的機具開採,反而是要靠著礦工們沿著分支的細脈,低伏著身體將金礦的原石挖出,樣樣依靠人力,且此地的礦工可因「三級包工法」受惠,使得九份人聲鼎沸。
來到九份,穿過熱鬧的豎崎路與基山街,跟著下山的石階小路隨意亂走,十之八九最後都會接到輕便路,有天發現了一個小小的空地,空地內還有一個被圍住的坑洞口,上方有著斑駁的字跡,寫著——「五番坑」,拿起手機定位,對照一下google地圖,原來這裡是「五番坑紀念公園」。
九份的地下有河流、地下水、還有採金挖出來的一百多個坑洞,地下就算不被掏空也要看基隆山的大石頭穩不穩,不穩的石頭無法打地基,房子就不能蓋太高。許多樑柱都是直接砌立在地上,而那些因為挖礦坑從地底掏出來的石頭,就被拿來蓋屋子,所以這裡曾經有許多的石頭屋。
除了茶坊,九份的店大多八點前收工打烊,垃圾車播放著「少女的祈禱」遠離之後,喧囂的基山街歸於平靜,剩下「燈紅茶綠」的豎崎路茶坊,此時,我們跟著礦工之子曾建文的夜遊才要開始。
來自日本的畠中明男爺爺以及山口洋子奶奶,重返金瓜石尋找他們小時候在臺生活的記憶,雖然礦山的景色有些變化,但能再次走在聚落中,看著老照片裡的金瓜石笑談著回憶,他們都覺得很滿足。
基山街輕便路有一個通往「九份金礦博物館」的標誌,循著路往前走,前方有一個獨立的民宅,民宅上貼著「九份金礦博物館」,這是礦工曾水池先生的遺產。